出行小提示
当前我省已进入汛期,各地强降雨、台风、高温等不良天气频发,旅游安全风险增大。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提醒广大游客提升安全意识,平安健康出游。
请游客提前了解天气和道路交通情况、旅游景区开放情况和门票预约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驾乘机动车出游时,全程系好安全带。不前往没有正式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旅游。
图源:遇见福州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在福建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
千年的烟火气里升腾着不灭的味觉记忆
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佳肴
更是凝结着先民智慧
承载着地域风情的文化瑰宝
图源:福州日报
今天
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脉络
走进舌尖上的非遗
感受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文化传承
“佛跳墙”始创于福州聚春园,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图源:遇见福州
一百多年来,聚春园的几代名厨不断地对“佛跳墙”进行改良,“佛跳墙”不仅进了北京,上了国宴,作为主菜招待过多位国家元首,还荣获国家优质产品最高奖——“金鼎奖”。
2008年,“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显示出了佛跳墙的尊贵,世界各地的嘉宾来到福州,都会慕名前来品尝这道美食盛宴、文化大餐。
福州鱼丸,作为中国传统鱼类加工的璀璨明珠,深植于福州的地域文化之中,其独特风味不仅展现了当地饮食技艺的高超与细腻,更是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直接体现。2007年,福州鱼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遇见福州
20世纪初,鱼丸美食在台湾风靡一时,福州人刘必松在台湾永和镇的小吃店打工,他精心研习鱼丸制作精髓,打出的鱼丸,鱼香满溢却无腥味,一时间名声大噪。学成后,刘必松携精湛技艺返回福州,开设永和鱼丸店,将这份美味传承至家乡。
图源:遇见福州
制作鱼丸需要先把鱼肉剁成洁白晶亮的鱼茸,加甘薯粉(地瓜粉)后便开始“打鱼丸”。鱼丸,作为福州独树一帜的地方风味小吃,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精髓,历来被视为福州烹饪艺术中的瑰宝。
图源:遇见福州
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肉燕又称扁肉燕,据史料记载,肉燕始于明代之浦城,盛于清代之福州。
图源:福州同利肉燕
一碗地道的福州肉燕,汤底醇厚,燕皮爽滑,内馅鲜香。再搭配上福州特色的酸辣或骨汤底,丰富的口感瞬间在舌尖绽放。每一口咀嚼,都仿佛能品尝到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韵味。
图源:遇见福州
福州肉燕的燕皮不像馄饨的外皮呈一致的白色,燕皮略带透明,烹饪之后略带汤汁,有晶莹剔透之感。肉燕燕皮由肉和番薯粉制成,在板子上经过千万次的击锤,融为一体,成为颜色粉嫩而又有一定韧度的肉泥,再制成燕皮,薄如纸张。
图源:遇见福州
莆田卤面是一道传统美食,用于接待重要来宾,也是家家户户年节时必备的佳肴。现在,卤面已经成为莆仙人结婚喜宴上必备的一道菜品,也是在外打拼的莆仙人在莆田饭馆就餐时必点的一道美食。
图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碗地道的莆田卤面,关键在于面筋、高汤、配料和火候。第一道工序是揉面筋。莆田卤面的面条要使用不同的面粉,按比例加工,做出来的面条才更有韧性,下锅后不易煳掉。
图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上好的猪骨,按照固定比例兑入清水,这样才能熬出好的高汤。当然,配料也是极为讲究的。高汤内加入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和韭菜,正宗的莆田卤面还会加上红菇。
图源: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年边岁届家家忙,巧女飞针绣新装。郎伯东街沽美酒,娘妳灶间印红团。”清代王怀的《竹枝词》描绘了莆田地区新春佳节独特的民俗——做红团。
图源:莆田发布
莆田红团是莆田传统风味小吃,由糯米粉和红菜头汁或红萝卜汁等食材制成。红色面皮以糯米、绿豆、香菇瘦肉、海鲜等食材做成,或甜或咸。红皮裹馅,揉搓成球,放入红团粿印模具中,压印成形,垫上蕉叶,上锅炊蒸。出锅时,红彤彤,热腾腾,香扑四溢,软糯可口。
图源:今日城厢
莆田红团是莆田吉祥喜庆好物,逢年过节、各种喜事必不可少,体现莆田特有的民俗文化。红团的粿印花样繁多,大部分粿印都刻着福、禄、寿、喜等字样,也有一些刻着双孩儿、庆丰收等图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图源:莆田发布
对于福鼎人来说,福鼎肉片是一种镌刻在骨子里的味道。在外的福鼎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酸酸辣辣的福鼎肉片,以满足舌尖上自己久违的味道。
图源:张晋
在福鼎的大街小巷,肉片小店随处可见,家家生意兴隆,可见福鼎肉片的魅力无限。正宗福鼎肉片的标配汤底,一定是福鼎黄椒加本地米醋。出锅后再撒上灵魂伴侣香菜,热腾酸辣的福鼎肉片唤醒一整天的活力。
图源:幸福福鼎
福鼎肉片广受市场欢迎,生产已经产业化。根据福鼎市餐饮烹饪与服务行业协会统计,福鼎肉片在本土创造的产值已达10亿元。仅福鼎周边省市就有3000多家店,有的还扬帆出海开到了国外。
图源:幸福福鼎
一粒米、一片叶,一段非同寻常的交融。九浸九蒸九曝,讲究的制作工艺,让畲族乌饭的清香,历经1300多年,依然浓郁袭人。2011年12月,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幸福福鼎
畲族乌饭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畲族的两位先祖因反抗当朝政权压迫,在断粮绝草之际,偶得乌稔树所结之果实而得以果腹,进而制出了“乌饭”。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畲民都会做乌饭过节,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畲族三宝之一。
图源:幸福福鼎
畲族乌饭是用畲山特有植物乌稔树叶捣烂,挤汁或熬汤,将香糯米泡在汤汁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甄里蒸熟而成。从山野乡村的寻常小吃到景区酒店的餐桌特色佳肴,从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企业化经营,从地方美食到名扬四海……时至今日,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重焕生机,续写着新的传奇。
图源:大梦蕉城
古田炒面是古田著名的具有主食特性的地方小吃。勤劳聪慧的古田人为了便于在闹市、景区摆摊叫卖古田炒面,将其分成小碗装在食盒中,因此古田炒面亦得名“盒面”。2022年2月,古田炒面技艺入选第七批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图源:文旅宁德
古田炒面是在面粉中加入手工古法提取的食用碱,制成面条,经特殊烹饪方法制成的面食。其成品熟透绵软而不粘鼎壁,吃的时候香喷可口越嚼越有味,可谓色香味俱全。
图源:宁德广播电视台
古田炒面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古田炒面就闻名于世。其制作过程是先将打好的面条以沸水煮熟漂水,然后倒入猛火烧烫的大油锅内,并逐次拌入肉丝、香菇、大蒜和蛏酱等佐料,即时不断急炒,直到炒到入味、糯软了才装盘。古田炒面其成品熟透绵软而不粘鼎壁,吃起来香喷可口,越嚼越有味。
一箸一味,皆是时光的馈赠
一饮一啄,都是文化的回响
福建的非遗美食
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珍珠
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诉说着山海交融的故事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阳美网配资-阳美网配资官网-平台配资炒股-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