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老小区,多半住了二三十年。墙皮一块一块往下掉,下雨时窗台渗水,水管时不时爆个缝,楼道里的灯忽明忽暗。年轻人嫌不方便,老人爬不动楼。
未来 3年,这些老小区不会一直烂下去。根据各地的试点情况,大概会走这几条路。有的慢慢翻新,有的装上新科技,有的干脆拆了重盖,还有的自己动手管起来。不管哪条路,目的都一样 ——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得舒坦点。
1.改造升级:里外翻新一遍,住着像新家
这几年,改老小区的事儿越来越多。从 2019 年到现在,全国已经改了 22 万个,差不多 1 亿人住上了 “新” 房子。今年计划改 5.8 万个,年底一算,还超额完成了。
改什么?都是居民天天念叨的事儿。
先换 “里子”。老水管用久了,要么堵要么漏,一到用水高峰,高层就没水。工人会把地下的旧管子全刨出来,换成新的 PPR 管,管壁更厚,能用二三十年。
再修 “面子”。楼道里的墙,重新刮腻子刷漆,以前乱涂乱画的小广告,再贴上新的公示栏。楼梯扶手锈得掉渣的,换成不锈钢的,摸着手感都不一样。
加电梯。上海有个小区,装电梯花了 60 万,政府补了 20 万,剩下的每家摊几万,装完之后,七楼的张奶奶天天推着轮椅下楼晒太阳,见人就说 “做梦都没想到”。
还有些 “加分项”。以前没地方停车,车子乱停在路边,刮了蹭了常吵架。改造时会把闲置的空地腾出来,划上停车位,有的还会搭个简易车棚,能停下一半的车。角落里的杂草拔了,种上月季和冬青,夏天开花,冬天常绿。健身器材也不能少,单杠、漫步机、太极轮,早上老人们在这儿锻炼,傍晚小孩在这儿追跑。
2.数字赋能:装上 “聪明脑子”,管起来省事儿。
南京的锁金村小区,上世纪 80 年代建的,以前管得松,外人随便进,电动车停楼道里,半夜总有人偷电池。改造时,电信公司来装了一套智能系统。
大门口装了人脸识别机,住这儿的人,对着镜头一站,门就开了。快递员要进来,得先在机器上输房号,业主在手机上点 “同意”,门才会开。200 多个摄像头对着小区各个角落,哪辆车没停在车位,哪个单元门没关好,物业办公室的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上海彭浦新村更厉害,搞了个手机 APP。水电费以前要去银行交,现在打开 APP,输入房号就能付。家里水管坏了,拍张照片上传,物业一看就知道是哪的问题,带着工具就来了。以前修个水管,得等两天,现在俩小时准到。
还有些小区装了智能灯。以前路灯彻夜亮,费电。现在灯杆上装了感应器,有人走过来就亮,人走远了就暗,电费省了三成。
当然,也有老人说 “学不会”。社区就组织志愿者,手把手教怎么用 APP,怎么刷脸开门。有个社区还把操作步骤印成大字报,贴在单元门口,老人跟着一步一步做,慢慢也摸熟了。
3.拆除重建:实在没法修的,干脆换新房子。
有些小区是真老了。墙裂得能塞进手指头,一刮大风就掉砖;地基下沉,屋里的地板都是斜的;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住着实在危险。这种情况,改造也白搭,不如拆了重盖。
上海凤南一村就是这么个情况。房子是上世纪 50 年代建的,1813 户人家挤在矮楼里,厨房厕所都是几家共用。有户人家住二楼,窗户正对着一楼的煤炉,冬天不敢开窗户,一开窗就是煤烟味。下雨更愁,小区比马路低,积水能没过小腿,得踩着砖头出门。
新小区的图纸出来,居民们挤着看。要盖 8 栋 20 多层的高楼,带电梯,每家都有独立厨房厕所。地下建个大车库,能停下一半的车。以前小区里没地方活动,新小区要建 6400 平方米的社区中心,有食堂、图书馆、健身房,还有个标准化小学。住这儿的张阿姨说:“以后孙子上学不用过马路,我去食堂吃饭不用开火,做梦都能笑醒。”
住在这里的人都说,拆了重盖,不光是房子新了,邻里情也没断。以前住对门的,现在还想住对门,签协议时特意跟政府说:“我们要还做邻居。”
4.居民自治:物业不靠谱?自己管自己。
有些小区,物业收费不办事。垃圾堆成山没人清,路灯坏了没人修,门禁坏了大敞着门。居民不想交物业费,物业更不想干活,越闹越僵。最后,居民们干脆说:“别找物业了,我们自己管!”
怎么管?大家选几个靠谱的人,成立业委会。谁当委员?得是退休在家、有时间、说话公道的。北京有个小区,业委会主任是退休教师,副主任是老工程师,会计是以前在银行上班的,分工明确。
钱从哪儿来?物业费还是要交,但比以前少。以前物业收一块五,自己管只收八毛。收上来的钱,存到专门的账户,每笔开销都在公示栏公布,买了几把扫帚、修灯花了多少钱,清清楚楚,谁也别想乱花。
活儿谁来干?卫生请保洁,一个月来三次,钱从物业费里出。小区的门坏了,工程师傅自己动手修,买零件花不了几个钱。
大家还定了规矩:楼道里不能堆杂物,谁堆了谁清理;电动车不能进楼,楼下装了充电桩;宠物出门要牵绳,拉了屎要自己收拾。谁违反了,先提醒,再不改就在公示栏 “曝光”。慢慢的,小区里再也没人乱堆东西,楼道干干净净,晚上走路都亮堂。
还有一种可能:一半改一半留。
有些老小区,房子不算太破,但也不新。或者有些楼有历史价值,不能拆。这种情况,可能会 “混合改造”—— 好的部分留着,破的部分改掉。
比如西安有个小区,里面有几栋是民国时期的老楼,青砖灰瓦,有保护价值。政府就把老楼修了修,屋顶换了新瓦,窗户换成仿古的木窗,外面看着还像老房子,里面却装了暖气、空调,住着舒服。旁边的几栋破楼拆了,盖成新楼,配了电梯和车库。老楼和新楼挨在一起,老住户既能住新房,又能看到熟悉的老建筑,挺满意。
不管是哪种方式,未来 5 年,老小区肯定会慢慢变好。可能不是所有小区都能装电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拆了重盖,但至少,漏水的水管会换成新的,坑洼的路会铺平,住在这里的人,脸上的笑容会多起来。
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住得舒坦了,日子才叫日子。
阳美网配资-阳美网配资官网-平台配资炒股-网上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